全新奔馳 S 級的評論區開啟了第二季。上次它被批評像蔚來和特斯拉,這次更狠,模仿對象換成了比亞迪。在這種輿論攻勢下,奔馳趕緊放出了官方內飾圖以正視聽,在攝影師的鏡頭中,全新奔馳 S 級內飾立馬炫出了宗師風范。
先上幾張圖養養眼吧——

拋開大屏不談,奔馳仍然展示了自己在內飾設計方面的天賦,他依舊善變。
光是空調出風口人家就能玩出好多種花樣來——
從上一代產品的圓形對稱式,到全新 S 級上的寬體四聯式。
兩側的出風口閃爍著奢侈箱包鎖扣的尊貴,特斯拉那些互聯網工程師怎么能有這種修為?

頂端的皮質材質就不多說了,中央內飾板的條紋據說靈感來自于帆船夾板。

藍光內飾氛圍燈營造出深邃星空,物我兩忘。

但人家可是會變色(shai)的,輕易就從星際穿越到流金歲月。

門板處的層次,典雅不過如此,解鎖和調節的設計形態出奇一致,讓設計有跡可循。

就連柏林之聲揚聲器也可以用來欣賞,不喧嘩自有聲。

仿佛披著圍巾的脖頸,源于細節狂魔的 DNA。

在陽光下靜靜釋放質感的皮質座椅。

這種古典和數字在工業上的合謀,不是堆砌昂貴材質就能營造出來的。在這種壓迫性靈感的優勢下,你忍不住會從策略層面去理解寶馬和奧迪的做法,尤其是前者,干脆就以不變應奔馳的萬變吧。
與其說奔馳總在顛覆自己和他人的路上,不如說他總有推倒重建的能力,還是建立在前代輝煌的基礎上的。他很自然地從實體設計過渡到數字化,除了那塊中控大屏之外,他基本把數字和屏幕當成設計素材為自己所用,而非被牽著鼻子走。
就像本代 G 級的數字化改造,也是翻手云覆手雨。

也許就因為奔馳如此靈感豐沛,且總作為設計標桿和被模仿對象,如今他上一代的作品的中央聯屏設計已經為不少品牌借鑒,所以這塊實際上從中央滑移到下方的大屏才在感情上讓粉絲難接受。
我倒覺得這個坑是奔馳自己挖的。
上一代的聯屏設計已經奠定了數字化的主基調,新一代作品再復古當然是種倒退,也很不合理。但大屏始終是種簡化設計,這也是為什么如今采用大屏設計的自主品牌內飾如此乏味。
當一塊大屏扔在中控臺時,你簡直不需要再做其他工作了。不管是一塊屏的特斯拉,還是四塊屏的理想,或者是可旋轉屏的比亞迪,大屏仿佛給了工程師們一個偷懶的合理化理由。

但奔馳似乎不能這么干。因為你是奔馳啊??汕耙淮幕{已經定了,這一代作品硬著頭皮也得磕下去,于是就有了這塊放大版中控屏。
究竟是變了的罪過大,還是不變的罪過大,還真不好說。顛覆本來就是奔馳的傳統,為了避免撞衫而不變也是有違 DNA 的,所以還不如硬著頭皮磕一下,再說內飾整體設計風格還是足夠讓其他產品感嘆差距的。
比如這個延伸式的中央扶手,就是奔馳一面聯手數字化,一面又在反抗它的控制。既要連接未來,又不能與傳統一刀兩斷——后者是欲練此功必先自宮的破釜沉舟,奔馳需要與特斯拉做到某種程度的同步,但他也沒有理由做特斯拉。

節奏感很重要。就像蘋果 Apple Watch 問世之后,瑞士鐘表商們也不覺得雙方是競爭對手,目標人群不一樣。而買奔馳的和買特斯拉的也不是一類人。不,應該說買奔馳 S 級的是單獨的一類人。
所以在看到 S 級內飾全貌之后,你會覺得他的確有向數字化和新勢力們傾斜設計和資源的嫌疑,但整體上對數字和實體的平衡仍有著傳統工業設計的拿捏,這種兼容本身就可能成為未來其他品牌效仿的對象。
更進一步而言,實體與大屏之爭還尚未有結果。就連大屏的祖宗蘋果也被自己逼進了死胡同里,原先他依靠純屏和無邊框設計用 6 代 iPhone 血洗了手機市場,但如今他的外觀設計已經開始讓人忍心用手機殼包裹了——因為裸露也實在沒什么好裸露的。
據說 iPhone 12 要重返 iPhone 4 的金屬邊框了,如果 S 能把設計風潮往傳統工業上帶一帶,那才真叫勝利。